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协之声 ,作者中国科协之声
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。传播科协声音,凝聚价值共识,弘扬创新文化,展示科协形象。
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,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
杨振宁与中国科协有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深厚联结。这既是他科学家报国情怀的彰显,也是中国科协作为“科技工作者之家”的使命践行。
从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的思想碰撞,到科普一线的躬身力行;从科技战略的前瞻建言,到青年人才的悉心培育……杨振宁在推动科技进步、促进国际交流、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贡献卓著,为我国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的传承注入了持续而深刻的力量。
破冰前行,架起中美科学交流之桥
1973年7月17日,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会见杨振宁,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培源陪同在侧。这次高规格的接见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对科技交流与人才的高度重视,也为杨振宁日后与中国科协长期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73年7月,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培源陪同下,会见杨振宁。
次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头条刊发报道,详细记录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,向全国传递出开放合作、尊重科学的明确信号。
1973年7月18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对此次会见的报道。
而这一切,都离不开杨振宁早在两年前就勇敢迈出的那一步。
时间回溯至1971年。彼时,中美关系尚未解冻,跨国科技交流几乎处于冰封状态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杨振宁毅然决定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,以实际行动架起沟通的桥梁。
“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,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,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。”杨振宁这样表示自己的初衷。
这份赤子之心,深植于他早年的人生经历之中。1922年9月22日,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,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。杨振宁虽远渡重洋、负笈求学,并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,却因时代变迁与社会阻隔,未能归国,常怀报国无门之憾。但他从未忘记故土,始终在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为祖国效力。
杨振宁的大学入学考试准考证。
杨振宁的破冰之旅,在科学界引起轰动和积极反响,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了顾虑,纷纷申请回国访问、探亲等。周培源对此予以高度评价,称赞道:“杨振宁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的开创者。仅就这一成就而言,他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。”
1972年,杨振宁第二次访问中国时,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宴会上,结识了物理学家周光召(后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五、六届主席)。此后,他们成为挚友,共同推动了中国物理学发展。
1974年,杨振宁、周光召、黄宛、邓稼先、黄昆(从右至左)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。
杨振宁既是对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,也是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社会活动家。在美国,杨振宁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发展现状,并成功推动中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合作,协助一批中国优秀物理学者赴美交流与研究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成归国后成为科研骨干,成为中国科学事业的中坚力量。
杨振宁不仅开启了个人与祖国之间的科学情缘,更以非凡的勇气和远见,照亮了中美科技交流的未来之路。
深厚渊源,9次出席中国科协年会
多年来,杨振宁与中国科协学术年会(简称“中国科协年会”)这一学术盛会结下了深厚渊源,他持续参与并大力支持,成为推动中国学术交流与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在2000年至2013年的十余年间,他9次出席中国科协年会,以深厚的学养和热忱的参与,成为这一中国科技界高峰会议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旗帜。
2000年9月,第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西安召开,杨振宁以“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”为题作报告,引导科技工作者从文化视角思考科学发展的路径,在学界引发广泛回响。
2001年9月,第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长春举行,他以“新世纪的科技”为主题登台演讲,再次展现其前瞻视野。
此后,杨振宁的身影频频出现在这科技盛会之中,参加了第四、五、六、九、十一、十三、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,并多次为中国科协“求是杰出青年奖”获得者颁奖,以行动传递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与鼓励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05年8月,第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在乌鲁木齐召开。会前,杨振宁还参加了“百名院士(专家)进校园”活动启动仪式,彰显其重视科教、关怀后学之心。
2005年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的“百名院士进百校”活动中,少先队员为参会专家佩戴红领巾。
2009年9月,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重庆举办。会议期间,杨振宁赴重庆八中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,并挥毫题写“宁拙毋巧”四字,以此勉励青少年笃实求学、厚积薄发。
杨振宁为“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”获奖者颁奖(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)。
2013年5月,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阳举行。已逾90岁高龄的杨振宁依然坚持赴会。在“国际科学大师论坛”上,他以“美与物理学”为题发表演讲,以一生所思所悟,为满座后学揭示科学深处的美学境界,留下难忘的思想盛宴。
跨越十余载,杨振宁与中国科协年会这段深厚渊源,不仅映射出他的学术热情与责任担当,更成为中国科学文化进程中一段熠熠生辉的佳话。
身体力行,传播科学精神
杨振宁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,并视其为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。1975年,他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,并推荐引进1845年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《科学美国人》中文版版权。
这一建议得到高度重视。1979年,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下,《科学美国人》正式引入中国,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,后更名为《环球科学》。杨振宁与周光召一同出任《环球科学》总顾问,持续推动国外优秀科学内容本土化,广泛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科学爱好者。
杨振宁不仅建言献策,更身体力行地参与科普实践。他多次通过中国科协等平台参与科普活动,坚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公众阐释深奥的科学原理,传播科学精神。
自1990年起,杨振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反思与推广中。他不断强调科学史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性,呼吁更多学者和年轻人投身于此,为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提供思想支撑。
2005年7月,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,中国科技馆主要支持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,杨振宁作了题为《爱因斯坦:机遇与眼光》的学术报告,从科学史角度阐释科学发现的历程。
此外,他格外重视与普通观众,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交流。2007年12月10日,正值杨振宁与李政道荣获诺贝尔奖50周年,中国科技馆特邀杨振宁参加“大师讲科普”活动。在专题报告中,杨振宁系统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,尤其深情讲述了“宇称不守恒”理论从提出到实验验证的曲折经过,为满场听众带来一场科学思想的启蒙。
2017年,已近期颐之年的杨振宁仍然心系科普事业。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上,他发言说:“关于科学发展的记录和介绍工作有很多发展方向,一个方向是要跟近代科学的发展紧密地、近距离地结合在一起;另一个方向是要注重通俗地介绍科学的发展历程。”他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史与科普领域,从而推动科学文化在社会深层土壤中生根发芽。
叶落归根,心系科技人才培养
赤子情深,泽被后学。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科技人才培养,他把培育中国杰出人才,特别是世界一流物理人才,作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使命。
20世纪70年代初,国内教育界、科技界百废待兴。杨振宁回国考察时,清醒地意识到中美在科研水平和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距,大多数年轻学者难以开展正常的科研工作。然而,他也敏锐地发现,中国学生基础扎实、潜力深厚,完全有能力赴海外深造后回国效力。
基于这一判断,他向邓小平同志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建议,并获得支持。他不仅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研修,还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“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”,为中国学者赴美提供系统支持。
1986年,应数学家陈省身邀请,杨振宁在南开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。在他的指导下,该研究室从零开始,不到十年时间就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。
此外,杨振宁推动设立“吴健雄物理奖”“陈省身数学奖”和“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”等多项奖项,激励一代代青年投身科学创新。他常说:“中国未来的发展,必须依靠既有思想又能动手的支柱型人才。”
晨羲载曜,千里同途。2003年,杨振宁自纽约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,并将其寓所命为“归根居”,喻示落叶归根之愿。
从清华园的无忧童年,到西南联大的烽火求学;从远渡重洋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擘,到毅然归来引领清华攀登学术新高地……他的一生仿佛一场追寻理想的漫长旅程,追寻着一个纯粹、自由的学术殿堂。
他常教导学生:“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确”,关键是要找到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之间大有发展空间的方向。
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。
2015年,杨振宁又作出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——放弃美国国籍,恢复中国国籍。此后,杨振宁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开外国籍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之先河。
2021年,99岁高龄的杨振宁将毕生积累的2000余件珍贵文献、手稿与艺术品捐赠予清华大学。他拄着拐杖,不用搀扶走上主席台出席了捐赠仪式,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铮铮风骨与深厚情怀。
2021年5月24日,杨振宁通过视频在中国科协牵头筹办的“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——党领导下的科学家”主题展开幕式上致辞。他提醒科技界应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污染、资源与气候等新挑战,呼吁学者勇于承担时代责任。
归国科学家代表杨振宁在开幕式上视频寄语。
今年9月,全国首个科普月活动期间,中国科技馆牵手137家科普场馆联合推出“光影科学梦”公益展映,其中《杨振宁:百年科学之路》科学家电影带领观众回顾了这位科学巨擘的探索历程,感受其追求真理的执着与热忱。
杨振宁以一生践行“有生应记国恩隆”的家训,不仅科学成就辉煌,更以崇高的报国情怀,成为无数后辈科技工作者仰望的精神高峰。
精神还乡,薪火相传。杨振宁先生的一生,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,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。他将其比喻为“一个圆”,从清华园出发,历经世界舞台,以一个世纪的漫长旅程,最终归根故土。正如他钟爱的诗句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,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。